(撰文:彩色的⑨)
上个月的《关于恶堕的探讨》系列专栏发出后,收到了比较热烈的反响。笔者在此感谢各位读者的关注与垂爱。我将会继续更新这一专栏,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一些拙见。
本文属于系列专栏。第一次阅读本文的朋友,可以移步前两期专栏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第一期《恶堕导论:恶堕的表象与本质》:https://18comic.vip/blog/1031
第二期《恶堕道德观:恶堕系作品建构的宏观视角(上)》https://18comic.vip/blog/1030
本系列文章受到了知乎专栏《对恶堕的考察》的启发,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在上期专栏中,我们从道德观念建构的角度简单分析了恶堕系作品的背景设定分类,以及不同建构对作品最终呈现出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受篇幅所限,我们上期讨论的话题集中在“恶堕前”这一部分,而尚未就恶堕系作品中对于“恶堕后”的道德体系重构进行探讨。而在本期专栏中,笔者将接续前文,简单谈谈恶堕系作品中的这一“后期设计”。
在上期专栏末尾笔者提到,和之前我们讨论过的建构类似,恶堕系作品的道德观重构结构也可以简单分为二元对立和虚无混沌两种。之所以笔者不再如前文般细分二元对立中善恶双方孰上孰下的关系,是因为作为“背景”的道德观结构的差异会极大影响正文的故事走向与艺术风格,而作为“结局”的道德观结构则并不会对此有较大影响。因为作品的设定是有它既有的逻辑的,而一部优秀的作品,其结局应当是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即使出现反转,也必须要在设定上自圆其说,即所谓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当然,作者确实可以以上帝的视角对故事的结局进行干涉与加工,但如果无法做到前面的要求的话,那么即使是再优秀的作品,也难以逃脱烂尾的命运。因此,在笔者看来,细究作为“结局”的道德观结构中的微观细节是没有太大必要的,我们只需要分析其宏观的结构即可。
接下来,就让我们展开分析吧。
- 道德观的重构
- 二元对立:反秩序的建立
这一重构模式往往和建构部分中的二元对立结构(也即前文中讨论过的传统视角与叛逆视角)相对应。如果说建构部分中的二元对立结构是对秩序的刻画的话,那么重构部分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则无疑是反秩序的建立。这种反秩序往往是原先的秩序的倒置,而这种倒置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层面的颠倒:即权力维系的颠倒与权力关系的颠倒。
所谓权力维系的颠倒,指的是权力所赖以维持的纽带从传统的种种宗教性、道德性、伦理性的观念改变为反面,而这个反面往往由性与暴力的支配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恶堕系作品中二元对立式道德观重构的核心部分。这种反转虽然无疑是非常耸人听闻甚至有时会有些猎奇的,但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并未反转权力本身的运行逻辑,反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赤裸裸地展示了权力支配的丑恶一面。诚然,恶堕系作品中“以某种超自然的破坏性力量去实现性的支配,并以此进一步实现权力的支配”这一过程距离现实看似是遥远的,但它何尝不能看做是一种对现实中权力支配过程的改编与影射。虽然现实中不存在什么诸如改造、附身、洗脑之类乱七八糟的超自然破坏性力量,但以权力支配强横地获取性、或者以性为代价去换取权力的行为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毕竟,权力从来都是是最好的春药。领主抢占领地内少女的初夜,恶商在妓院中对妓女拳打脚踢,封建君王将后宫佳丽们作为泄欲与生殖的工具……这些现实中的事情,又能比虚构的恶堕系作品中的结局强到哪里去呢?这也就回到了我们在第一篇中所讲到的,恶堕这一母题其实是具有一定的批判和现实意义的。
而所谓权力关系的颠倒是非常好理解的:即原本执掌权柄的人沦为奴仆甚至牲畜、祭品,而原本的被统治者、失意者、或复仇者替代了前者的位置。有意思的是,这种颠倒往往存在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即当旧秩序中存在类似于统治者-侍从-被统治者(即恶堕主导者)这一两级结构时,颠倒后的权力关系往往会有两种可能的呈现形式:除了恶堕主导者对所有女性照单全收、一视同仁的所谓“后宫”结局之外,还可能呈现出新统治者(即恶堕主导者)-恶堕侍从-前统治者这一镜像化的关系。相比于更加强调恶堕后性解放愉悦的前者,后者则更倾向于强调恶堕这一过程对权力体系的重塑。侍从身份的角色在恶堕后改换门庭,转而以对待被统治者的态度,将过去的统治者背叛,并将其绳之以法,这种桥段由于彻底逆转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逆转能够满足读者的支配欲,而主人与侍从关系的逆转又带来了背德感。二者叠加便使得这种设置更具有戏剧性与张力。
这类设置可以说在恶堕系作品中屡见不鲜,譬如在《VenusBlood Hypno》(登录Steam后改名为《VenusBlood Hollow》)中,这种桥段就被制作组反复使用。几乎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是以主仆(或主仆+姐妹的双重身份)的形式登对出现。如魔界公主西尔维娅与公主近侍朱蒂卡,龙族女王茱莉亚与她的妹妹、龙族公主莉洁。而在主打恶堕的路线中,基本上也都是维持着侍从-主人的顺序进行攻略。
总的来说,二元对立式的道德观重构往往作为二元对立结构的道德观建构视角作品的结局出现,通过将后者的内外——即权力维系与权力关系进行倒置,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在第一篇中所提到的,作为恶堕系作品核心吸引力的,对既有秩序的颠覆与宣泄。这种重构出来的反秩序图景往往是非现实或者说超现实的,但它又根植于现实的社会秩序、权力关系与道德观念之中,是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性与反抗欲望映照下,前者投下的歪曲而诱人的影子。倘若有人指责它过于离经叛道,那应当谨记:在你凝视深渊之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 虚无混沌:秩序的瓦解与崩溃
正如同二元对立的建构视角在重构阶段往往会得出二元对立的结果一样,混沌的建构视角在重构阶段也往往会得出虚无混沌的结局。因为混沌视角相比前者更进一步——在这类作品中,性不仅不再是权力的附属品或等价品,甚至就连作为权力基础的社会秩序与道德体系都已经不复存在。所以说,与其说这种结局是一种道德观的重构,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没有重构的重构”。
在这类作品的结局中,性往往作为“取代一切秩序的秩序”的形象出现。如果说二元对立式的建构/重构过程还只是利用性的伟力(或者更准确来说,是性所依赖的破坏性力量)颠覆并重塑旧的社会秩序与道德体系的话,那么后者所追求的就是被神化后的“性”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乃至社会存在的意义要么被其统治,要么被其替换。毫无疑问的是,这类结局的未来几乎必然会走向破灭与虚无,但对于这类故事以及故事中的角色来说,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性的天堂已经降临,他们需要做的仅仅只是宣泄欲望,享受欢愉。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类作品可以说反应了对现实中性压抑的最极端、最激烈的反抗。如果说二元对立式重构所建立的反秩序充其量是让原先潜藏于秩序之下的恶被反转了出来,那么虚无混沌式的重构——甚至或许不能被称之为重构——所建立的图景,由于秩序的彻底瓦解与(社会性的)道德观念完全缺位,简直可以说是人性之恶的集中体现。
- 小结
在系统地盘点了恶堕系作品中恶堕过程的道德观架构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对恶堕系作品的宏观建构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
道德观念架构是恶堕系作品的宏观框架,它的建构是一个稳固的锚点,决定了作品的大背景、舞台结构与艺术风格,并最终指向重构的结局。在这其中,善恶的二元对立关系是决定建构视角的核心要素。以此为标准,从立场的保守、稳定到激进、狂乱,我们将恶堕系作品的道德观建构粗略分为了传统、叛逆、混沌三种视角。而这三种视角又对应了两种重构的思路,即二元对立与虚无混沌。前者试图通过对道德观念这一权力的维系物的反转(当然,是性意味上的),实现对权力支配关系的反转,并最终形成一个以恶堕主导者为核心和统治者的反秩序。尽管这种反秩序看起来是超现实的,但它却并未背离现实中的权力运作逻辑,实际上是现实世界中权力关系的扭曲投影。而后者与其说是道德观的重构,不如说是道德观念与秩序的彻底瓦解。每个个体的存在意义都被性所取代与支配,他们要做的只有享受欢愉。
后记
在最后,笔者想稍微做一些闲笔,简单谈谈这期中提到的“人性之恶”。提到人性之恶,我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天主教的“七宗罪”:即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在《关于恶堕探讨》第一期《恶堕导论:恶堕的表象与本质》中,我们曾经讨论了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如何从自然性的善恶观念,逐渐转化为社会性的道德观念的。那么根据我们之前的思路,我们如今可以不难发现,即使所谓“七宗罪”,也不外乎是源于人类自然性的本能欲望。我们可以很容易将它们与本能欲望进行联结:譬如傲慢←→自尊、极度←→竞争、暴怒←→保护、懒惰←→休息、贪婪←→控制、暴食←→进食、色欲←→繁衍/性。
那么既然这些“罪恶”实际上源于人的自然性的本能,那么是否通过恶堕解放它们就是一件好事呢?恶堕的恶究竟恶在何处呢?在第一期的评论区中,有一位网友就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这个说法乍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其中提到的恶堕可以看做是人性解放的观点也在第一期专栏中聊到过。但他(或她)在后面所提到的对于恶堕者本体性丧失、成为工具化的存在的论述,笔者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商榷。因为如果我们采纳这位朋友的观点,将恶堕者本体性丧失用“男女等级地位上的束缚”来进行解释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何男性和女性角色都有恶堕类作品这一事实了。诚然,在这一点上女性角色的作品数量远多于男性,且即使以男性为恶堕者,也存在“雌堕”这一门类。但我们必须得承认的是,以男性为恶堕者,沦为被女性的恶堕主导方控制的工具人的作品,确实是存在的。
笔者注意到,这位朋友在叙述中,似乎将“动物”与“人类”对立了起来,譬如“动物的本能性交配无关善恶”、“但在人类的角度看,在伦理方面是错的”。这两句话本身当然没有错,但这位朋友可能忽视了一点:即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是同时具备自然性与社会性两种属性的,而这也正是人性的复杂与魅力之处。
那么话又说回来,恶堕的所谓解放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的解放是针对人的社会性的——它实际上是通过摧毁社会性的束缚,来实现的自然性的解放。但这样一定是正确的、正面的吗?
不如说恰恰相反。
正如我们刚刚说到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微妙结合,而破坏了其中任何一方,对于人性本身而言都是颠覆性、甚至是毁灭性的。由于我们所探讨的主题的缘故,在前面几篇专栏中,笔者曾经多次强调了社会性道德观念的压迫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性的道德观念固然压抑了人,但同时也正是由于它存在,不同的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与合作,千千万万的弱小的人才能组成一个强大的集体。笔者觉得,我们既应当呼唤人们源于自然性的合理渴望,同时也应当尊重社会性道德观念对我们的合理约束。古人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思考问题的时候,也许还是中道一些更为稳妥。
感谢讨论!让我们下次再见。